QQ扫一扫联系
宋人高承在《事物纪原》中介绍“钱陌”,说“自古用钱,贯皆以千,百皆以足”。“钱陌”就是指串起来的一百文线,中国古代基本上以金、银、铜钱为主要货币,每一百文钱串成钱串,方便计量与携带,因此“陌”就成为计算钱数的单位,指一百文钱。但是,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,就曾以八十、七十甚至三十为陌,至唐、五代时期,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。
宋代实行铜本位制,以铜钱为主要货币。随着商品经济迅猛发展,钱币的铸造量无法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,“钱荒”就成为具有宋朝时代特点的社会经济现象,出现字面意义上的“钱不够用”。因而普遍采用“以不足一百文的钱当作一百来计算和使用”的办法,称为“短陌”,而把“足数满百”(足陌)称为“十十钱”、“短陌”的数额,依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,随意性较大。宋朝政府曾有以,“七十上陌”统一“短陌”的计划,但未能实现。
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介绍北宋末年开封城中的货币流通情况、其中“都市钱陌”,包括以下几种形式:
“官用七十七”是以七十七文为“陌”,相当于对“足陌”打了七七折,是“都市钱陌”中实际货币数量最多的一种,“含金量”最高,与官府相关的经济行为大多采用这一标准,故称“官陌”。
“街市通用七十五”是以七十五文为“陌”,是北宋东京城经济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标准,称为“市陌”。
“金银七十四”是金银行的“行陌”。北宋时期,金银主要用于铸造器皿和装饰装潢,并不作为货币使用,但仍被视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,有时甚至作为价值尺度,当时有专门从事金银买卖的店铺,这一行业所用钱陌标准低于官陌和市陌,应与交易数量巨大有关。
“鱼、肉、菜七十二陌”,这一标准的使用范围相当于菜市场,属于“行陌”之一,这一行业的交易有如下特点:频繁发生,但数量通常不会很大;买主基本上是普通市民,手中货币存量有限;交易活动为民生所必需。
“珍珠、雇婢妮,买宠物、雇佣奴婢以及花鸟虫鱼等宠物交易、这类交易通常不会发生在普通市民之间,不是基本生活所需。单笔交易数额可能相对较大。
“文字五十六陌”是“折扣最高”的钱陌,或者说是“含金量最低”的钱陌,适用于提供文字服务的行业。“行陌”数额在某种程度上是供需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。是供需关系的反映,由此似可推知,北宋时期文字行是一个买方主导的市场,读书人的文字不值钱。
“短陌”是中国古代铜本位货币体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,很早就出现在经济活动之中。关于“短陌”现象出现原因,学界认识不一。其最初原因与采用铜币形式但是铸币权不统一有关。此后的发展中,又复合了产铜量与钱币铸造量无法满足交易需求、商业行为中奸诈之人恶意“取人长钱,还人短陌”从而获利,政府有意以之作为克扣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。市场中的通货膨胀导致点检钱数困难因而以贯论钱等复杂因素。唐代政府曾经将不足数的“短陌”钱定为非法,予以打击;但唐宪宗时期,政府为了平定藩镇叛乱、筹措巨额军费的权宜之计使得市场流通的“陌钱”不足数。经过晚唐五代,“短陌”成为官方承认的常态形式,并为宋代政府所继承。
宋代钱币陌数混乱,使得钱数计算非常麻烦,人们在用钱时, ,特别是“足陌”与“短陌”间的换算,几
乎成为必备能力。不过这种换算并不像加减法那样简单,是一种专门算术知识,并非人人都能掌握,即使在官方和文化人中,也经常出现换算错误。
但是,从货币发展角度来看,“短陌”的实行,使得货币作为价值尺度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意义逐渐淡化,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得到凸显,这成了纸币这一货币符号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基础。
96 根据这篇文章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。
宋朝政府以“七十七陌”统一“短陌”
唐代政府曾经规定钱必须“足陌”,否则即为非法
五代时期的官府最早“以八十、七十甚至三十为陌”
南朝官府以“取人长钱,还人短陌”来增加财政收入
97 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( )。
经常面临不同陌制间的换算问题
需要随行就市确定钱币的实际数目
总要事先了解钱币数量的计算方法
可能并不清楚行业所依循陌制的标准
98 下列哪一说法与原文相符?( )
“短陌”的合法化发生在北宋中晚期
古代的铜币流通必然带来“短陌”现象
纸币在宋代的出现成为“短陌”现象的推手
货币短缺是宋代“短陌”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
99 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提到冬季从黄河运到东京鱼市售卖的鱼“每斤不上一百文”,那么当时买一斤鱼最多只需付多少钱?( )
七十二文
七十四文
七十五文
七十七文
100 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( )。
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
困扰北宋王朝的“钱荒”
北宋东京城中的“钱陌”
铜本位制下的货币流通